水利工程建设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摘要:水利建设工程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对风险的科学化防控方法,可以加强防控内容,实现科学管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内部风险成因进行有效地控制,是提高整体水利工程水平的有效手段。文章从内部审计工作作用于风险管理的具体方式展开讨论,并从具体细则的方向出发,提出可行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审计;风险管理 1.水利工程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的优势 1.1 对风险客观、全面的反应。水利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的组织者,直接对水利行业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该部门不仅是法律执行者,也参加到项目执行办法的制定工作当中,因此,对于相关的法律规定有着较为深刻与透彻的理解,无论是在执行细节,还是标准要求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全面性、深化性水平。水利工程的审计部门,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参加到工程项目的建设活动中,从这一点上,可以充分保证其部门所开展的审计工作,能更有效的从整体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并能站在更为客观的立场上,对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管理措施。1.2 对于被审计对象风险的前瞻性。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者,其位置必定是水利工程行业内的上层,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就拥有较多的信息资源条件,可以通过对其它相类似的审计事件的案例分析,直接类推出当前被审计对象的大致信息,还可以在自身级层的权限内,通过相关活动,直接得出对于本次事件结果的初步推断,体现出审计工作组织者的前瞻性水平。1.3 风险识别预评估的专业性。水利工程的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高效率水平,在对风险进行甄别的过程中,还能敏锐的对高隐蔽风险进行识别,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水平。1.4 对风险内容的灵活掌控。首先,在风险披露的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灵活性特点,可以通过内部沟通、通报公示等不同形式对其进行处理。其次,可以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预估,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高效处理。第三,能灵活的对发生风险情况的内因进行更为深化的剖析,将造成风险的主、客观因素有效的区分开。 2.内部审计工作对于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程序中,通常包含了可行性讨论报告、初步规划设计、施工前准备措施、建设施工执行、竣工工程验收这几个不同的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以及与其相对性的风险管理,也应当以这几点内容为主要的监管对象,在事前的风险识别、事中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