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进展和电子商务的全面普及,电子货币已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电子货币的出现和进展对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造成了冲击,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调控变得更加复杂。央行不再是发行货币的唯一主体,而且电子货币部分替代了流通中的现金,让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变得更为困难。本文在对电子货币的进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货币的进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电子货币下提高货币供给的有效性建议。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供给;中央银行 一、电子货币的进展现状 (一)电子货币内涵。电子货币就是电子货币用户将传统现金交给电子货币发行机构,而发行机构则把与传统现金相等值的信息存储在电子货币使用者持有的货币承载设备中。具体讲,这里提到的电子装置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具有 IC 卡功能的智能卡及基于计算机的电子货币设备。这类货币的价值体现为电子数据记录在设备上,由各种智能卡和使用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支付为代表。电子货币不是纸币,也不是电子资金转账。但是它能够避开银行,也就是说这种形态的货币能够离开银行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在使用中与商业银行存款基本没有关系。目前,主要有四种电子货币常用和受欢迎:储值卡、银行卡、电子支票和电子现金。(二)电子货币在我国的进展现状。1.电子货币支付机构得到创新进展。在中国的零售支付体系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支付机构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来电子商务的火爆及互联网、电子信息、移动通信的进展,支付机构不仅能借助这些科技进步让自己的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还会为货币使用者提供快捷的支付服务。截止到 2024 年年底,我国已经批准 270 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我国从事支付业务。银行卡的相关业务和网络支付等都取得了不俗的进步。2.电子货币的使用平稳增长。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平稳增长,据央行 2024 年最新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进展报告》可以了解到,截止到 2024 年年末,我国银行发卡量持续稳定提高,相比去年增长 12.54%,已经达到 61.25 亿张,就整个国家而言,每个个体所持有银行卡数量已经达到 4.47 张。就信用卡信贷程度而言,我国的信用卡用户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用户授信率连年提高。我国人均持有信用卡 0.31 张,同比增长6.27%,北京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 1.35张。3.网络支付业务增长迅速。互联网和金融糅合在一起研发出许多与时俱进的金融产品,方便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