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冼星海》中钢琴伴奏的推动功能 2024 年是爱国作曲家冼星海诞辰 110 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早在 2024 年冼星海诞辰 100 周年之际,电视剧《冼星海》在各级媒体和新闻出版机构的努力下被推出,成为反映冼星海生平的佳作。这部作品与 20 年前完成的同名电影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关注的角度、情感的转化和细腻的内心情感表达都是值得我们深化讨论和悉心体察的。钢琴伴奏作为整部电视剧作品中重要的情感表达元素之一,在电视剧作品的叙事推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电视剧《冼星海》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还原历史和艺术表达 冼星海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短暂的生命因为有了历史的碰撞而更加灿烂。在欣赏了他创作完成的《黄河大合唱》后,周恩来曾亲笔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黄河大合唱》这首将冼星海的名字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佳作,是作者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完成的。艺术的成功来自于多年的积累,也是音乐家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时代的脉搏联系在一起的产物。“他站在高山之巅,哭诉着民族的灾难,展开了悲壮的联想,发出了时代巨人的怒吼,掀起了狂风般的复仇巨浪。”①在延安演奏《黄河大合唱》是整部电视剧情节进展的高潮,展现了冼星海作为音乐家的艺术追求和民族个性,他始终是将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电影《冼星海》中,主创人员关注的焦点是冼星海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在细腻的内心感情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中,背景音乐作为整部电影审美元素之一的特别效应被严重地弱化了,成为引导观众进入特定情感环境的手段,而不是电影的有机构成元素。在电视剧《冼星海》中,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由冼星海创作的很多音乐作品不时穿插其间,成为连通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在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中,观众似乎回到了已成久远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诗以言志”的传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音乐作品正是冼星海作为音乐家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活跃在电视剧《冼星海》中的钢琴伴奏多为弦律伴奏,虽缺乏唱词作为辅助,但却能产生非比寻常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穿透力。对于生活在当代的观众而言,抗日战争作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如此的熟悉,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却没有亲身体验过异族入侵的情感创伤。因此,他们在理解电视剧《冼星海》中的人物经历时,很难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需要一种媒介,通过它作为情感表达和审美感知的手段,帮助观众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