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分析报告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分析报告_第1页
1/6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分析报告_第2页
2/6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分析报告_第3页
3/6
组织结构变化的生性讨论*坤荣 剑**(大学商学院, 210093)摘要 组织结构的本质是由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决定。这种要素之所以占支配地位,是因为它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Solow 阶段和 Romer 阶段),指出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具有生性,且不同的增长阶段有不同的推动力。因此支配要素的变化也具有生性,从而证明了组织结构变化的生性。关键词 组织结构 资本 知识 Romer 阶段 Solow 阶段1 引言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和过去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组织结构的这种变化的讨论却大都停留在变化结果和趋势的探究上,并没有深化讨论变化的在动力。例如,众多文献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的信息化趋势,概括了几条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诸如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趋势。至于信息和知识到底怎样促使组织结构变化,这些文献都没有探讨。所以,一些认为知识经济可能是泡沫的学者进而怀疑组织结构变化的这些趋势是否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本文则从最基本的生产技术出发,揭示了一个经济体在进展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阶段:Solow 阶段和 Romer 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分别来自资本积累和知识创新。因而从逻辑上推出资本在 Solow 阶段占支配地位,知识在 Romer 阶段占支配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当经济体跨越不同进展阶段的时候,支配要素的变化引起了组织结构变化。从而论证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在动力是源于经济体自身,即组织结构变化的生性。2 Solow 阶段和 Romer 阶段①为了证明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和知识要素的支配地位的变化,我们使用了一些通常的假设: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它可以被消费,也可以被投资;劳动力在每期都具有无弹性的供给 L;如用 Kt-1表示 t-1 期没有被消费的最终产品,则 Kt-1将被转化为在 t 期的投资。为了考察知识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我们不能使资本 Kt-1直接进入生产函数,而用一系列的中间产品代替资本 Kt-1进入生产函数。中间产品的种类增加就代表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因而,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此项讨论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00CJL010)* *沈坤荣,1963 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剑 ,1978 年生,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地址:南京市汉口路 22 号: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 :210093 : (025)3602215 Email: skrfjpwj@public1.ptt.js.cn① 此...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组织结构变化的内生性研究分析报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