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建智慧型图书馆综述 一、智慧型图书馆的概念 智慧型图书馆这一概念在中国台湾较早使用,但似乎并无明确定义。从网上资料来看,其实质更接近于图书馆 ATM(一个带操作面板的书柜,读者可凭有效读者证在该设备上借还书),假如将其称为智慧型图书馆,恐怕会令人感觉名不副实。在大陆,2024 年 9 月,东莞图书馆推出无人值守、读者自助服务的自助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365 天天天开馆,24 小时时时开放”的服务形态。2024 年12 月,东莞图书馆又推出图书馆 ATM。[1]这两种提法更切合实际一些。2024 年 IBM 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后,有人受此启发,提出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智慧图书馆(SmarterLibrary)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它的最高阶段就是各部分都由图书馆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状态。[2]因此,智慧型图书馆,可以说是采纳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人才智慧优势,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全方位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智慧型图书馆应该有别于普通图书馆,应具备下列主要特征: 二、智慧型图书馆的特征 (一)人才密集性 与普通图书馆员工学历层次、文化素养、业务水平、职业素养总体不高相比,智慧型图书馆聚集的是敢于独立思考和富于制造精神的高素养人才,在信息组织、信息服务等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高效率地收集、处理、组织、加工、传递、应用信息,能熟练地驾驭信息和知识;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与人本身的发明制造智慧相结合;具有独立科研能力,能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能生产和制造新的信息和知识。正如中山大学图书馆程焕文馆长所强调的:“图书馆员的天职就是服务;而服务的优劣则取决于图书馆员的智慧。”[3]唯有聚集大批的高素养人才,图书馆才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二)技术先进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展和图书馆人才的增加,智慧型图书馆采纳了更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物联网技术等等。物联网相对传统互联网络,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等功能。因此“在图书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