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德育范畴与智育和美育范畴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德育主要解决“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智育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重道德认知,忽视道德实践。德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层面,着眼于调整和法律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层面,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高校德育中存在着把德育范畴界定得过宽、视美育为德育的一部分和把美育范畴界定得过宽、视德育为美育的一部分两种偏向。应明确德育与智育、美育的区别,确定阶级价值、“信”与“行”为德育的基本范畴,以利加强和改善高校的德育工作。 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按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流行的德育概念,且不说将狭义的德育等同于道德层次教育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缺乏严格的依据与界说,没有正确揭示德育的实质及其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体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制造力等的培育和开发。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育和熏陶。在这里,智育与美育范畴的名称与心理学中的名称基本相同,不易被人误解。而德育的名称则不同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名称,采纳了社会意识分类中道德结构的名称,因而容易被误解。其结果,使人们在实践上易于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相混淆,使德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廓清德育范畴,就难以有效地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区别德育与智育范畴:匡正德育模式 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而德育,则是根据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法律规范,来培育、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与任何教育一样,德育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对个体身心所施加的影响上。这就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行为法律规范,并进展其政治与道德的认识能力,包括建立和进展政治与道德的概念、情感、推断力和选择力。显然,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