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学报管理论文 面对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资产投资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的 21 世纪,高校文科学报(这里指的主要是综合性大学的文科学报和师范院校中的综合性文科学报)的机遇和出路何在,是一个困扰着学报编辑以及编辑学讨论者们的大课题。如何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寻找出路,寻找机遇,开辟出一方生机,既是我们今日所要仔细讨论的课题,也是我们今日所要面对的现实。品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通常是某种商品的品质和社会公认度以及社会公众信誉度的总体评价,是商品的品质和品位的标识。高校文科学报这种准商品与品牌的关系如何,需不需要品牌,如何打造品牌,是高校文科学报在新的世纪中求生存谋进展所必须首先予以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文科学报的编辑学原理,结合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实际和学报编辑的实践体会,试图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一、打造品牌是高校文科学报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高校文科学报,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成果互相切磋互相沟通的学术性刊物,早在 20 世纪初期开创伊始就被基本上确定下来了。1906 年 6 月创刊的苏州东吴大学学报《东吴月报》的创刊号《学桴》就明确地在发刊词上说:“东吴学堂成立逾五周年。西士谋刊行月报。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4](P33)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在 1915 年的《清华学报》第 1期第 2 号的《小引》中也明确地指出:“学报者,交换知识之渊薮也。清华学子,以学报有益于学业者甚大。特于课余之暇,译述欧西有用之书报,传播学术。”[1](P40)《北京大学月刊》创刊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发刊词中也开宗明义地宣布:“大学者……实以是为共同讨论学术之机关”;凡是“有几许新义,可以贡献于吾国之学者,若世界之学者”[1](P65)便可在月刊上发表。不难看出,无论是“交换知识”还是“传播学术”,作为高校之间学术讨论和沟通的媒介,文科学报“沟通”和“学术”的性质和特点从开创之日就已经先天地被命定下来了。20 世纪末的 1998 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第二条更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沟通的重要园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文科学报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性至少有如下几方面:1.学术性;2.意识形态性;3.商品性。 首先,高校文科学报历来便是文科学术讨论成果的载体。它与生俱来便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