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资风险讨论论文 融资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进展的必定选择,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需要,是高校进展和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需要,是高校融资符合金融市场资本扩张的本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有限投入与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进展性融资成为高等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高校融资的机遇与风险并存,要防范融资风险,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树立风险意识、调整和完善资金结构、走多元化融资的道路。 一、高校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在其联合下发的教财[2024]18 号文件中指出,高校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如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缺乏勤俭办学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进展、盲目追求办学高标准等问题。 (一)片面追求奢华部分高校大搞政绩工程,如修建豪华公寓、宾馆式办公楼、大型喷泉等,盲目攀比,讲排场、比奢华,铺张浪费。中国青年报近期与腾讯网合作实施了一项有 4618 人参加的调查,调查显示,83.9%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忽视教学质量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捉襟见肘、学术讨论投入不足,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越位为追求所谓的“政绩”,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片面强调教育 GDP,为当地高等教育进展下达硬性指标,把地方高校建设列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甚至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中,不惜借贷巨资开发高校园区和大学城,希望在短期内利用高等教育来拉动区域经济进展,期望借此拉动一座城市教育、科技等的综合进展。地方政府越位操作,助长了高校不切实际的贷款之风。 (三)贷款比重过大高校基建项目筹资渠道单一,对银行信贷资金过度依赖,贷款比重过大,超出了其身的承受能力。国家审计署 2024 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和廊坊四市高校园区进行的审计表明,至 2024 年底,四市高校园区实际筹资 257.1 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了近六成(59.4%)。而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已分别贷款 7 亿元和 6.28 亿元,分别占这两校筹资总额的 93%和 94%,债务负担沉重。 (四)偿债能力有限高校的偿债能力是有限的:高等教育产品是高效培育的社会劳动力,即使在国外也很少实行成本服务或将培育的人才公开出售,只是依靠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