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本位分析 高职教育应以什么为本位,是有关高职教育出发点和观念变革的根本问题。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养本位是在人们讨论这一问题时关注较多,影响较大的几种高职教育理念。有人试图历史地考察世界高职教育的进展情况,就大致根据几者在职业教育进展史上出现的时间先后,将其归结为二战后高职教育进展的几个代表性阶段。这种看法尽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将它们平行并列,概括为高职教育进展的几个阶段的标志,却未必合理。因为这种划分尽管与几者在高职教育进展史上出现的先后时间大致相符,但从它们对于高职教育进展的影响看,却很难平行并列。 历史地看,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相连,是在近代工业社会产生和形成之后的事情。在工业社会,由于生产过程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运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彰显,保障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二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各国经济的进展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养的状况更加明显,教育的经济功能已经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和进展起来的。 就上述几种理念言,严格地说,“知识本位”并不能作为高职教育进展的一个阶段。因为把知识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这种知识在进展过程中,又被进一步窄化地理解为就是学校的各门功课,就是固定在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上的那些确定的知识,因而演变成为一种只关注教科书知识学习的教育。根据这样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就是通过背诵、强化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式上,必定盛行强制性灌输。这种教育未突出职业教育“职”的特性,因而很难说是高职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高职教育是在“职”的特性得到突出之后才产生和进展起来的。据此我们可以说,“能力本位”理念是伴随着高职教育的产生而形成的。能力本位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育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育模式。首先把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全部工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然后再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把每项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项任务被看作是从事该项职业必备的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确定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育活动。这种“能力本位”理念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进展起到了主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