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鲁迅对新式爱情看法研究论文

鲁迅对新式爱情看法研究论文_第1页
1/13
鲁迅对新式爱情看法研究论文_第2页
2/13
鲁迅对新式爱情看法研究论文_第3页
3/13
鲁迅对新式爱情看法讨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鲁迅新式爱情伤逝疑虑 论文摘要: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四”启蒙运动提倡的主要内容之一。《伤逝》等文本充分展示了导致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各个方面的原因,表现了鲁迅对于个性解放和新式爱情前景的深刻疑虑。这是他对现代文化和启蒙运动疑虑的一个方面,也体现了鲁迅对于自己和许广平未来的种种担忧。 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撐逅臄启蒙运动提倡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我们从鲁迅创作的一些作品以及他和许广平恋爱、同居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极度的谨慎和低调,就不难发现,对于这一现代性命题,从其在中国诞生之日起,鲁迅就始终抱有深刻的疑虑。 1918 年,胡适翻译了《玩偶之家》,将易卜生主义介绍到中国,从此,娜拉成为年轻的知识女性崇拜的对象,成为撐逅臄时期妇女解放的象征。于是,有机会接触到启蒙思想的新女性纷纷挣脱旧家庭的锁链,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式爱情。“按当时流行的理解,一个中国娜拉对自己的基本责任就是应该有爱的权利。”(1) 然而,鲁迅很早就对这一现代性理念的虚妄性和乌托邦色彩表示了质疑。 1920 年,鲁迅在《头发的故事》里,就通过主人公 N 先生之口,明确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色彩:“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改造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仍然留起,嫁给人家作媳妇去:忘却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2) 另外,《伤逝》的整个文本,以更为生动、直观的情节,表现了他对妇女解放和新式爱情的现实可行性及前瞻景观的疑虑、无望。《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 20 年代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然而,小说中,主人公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结局,却完全是一个悲剧。造成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鲁迅在《伤逝》中,大致向我们展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爱到同居,从始至终都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20 年代,是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自由解放思想,可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大部分中国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是听父母之命,靠媒妁之言。所以,子君和涓生的来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鲁迅对新式爱情看法研究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