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促幼儿顺利入园每逢 9 月新生入园,幼儿园小班经常上演“哭情戏”一边是孩子们各种方式的哭闹;一边是家长为掩饰悲痛和焦虑或忧心地躲在门外偷偷哭泣、偷偷观察,或狠心与孩子告别后一整天都茫然若失、忧虑重重,或看不得孩子哭干脆立刻把孩子带走;另一边则是一位老师刚抱回和家长“生离死别”的孩子,却发现刚刚安静的教室里又上演了一场因一个孩子的哭而引发的新一轮哭声比赛。还有许多孩子的入园焦虑症状比较严重,或不吃幼儿园的东西,或一直哭闹不停,或不愿意上床午休,或躺在地上打滚,甚至用头撞墙。“哭情戏”上演固然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孩子哭一方面是因为入园分离焦虑症,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让他缺乏安全感,陌生情境的挑战和冲击让他倍感焦虑;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前期没有做好幼儿入园的心理准备和生活准备。大多数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时常将大小便弄到身上,吃饭常把饭菜和汤水撒到桌子、椅子、衣服上,不会用杯子喝水,午休时有各种特殊要求等等。孩子对日常生活事宜处理缺乏自信心。其次,家长心理纠结一方面是家长自身没有调整好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更主要的是对幼儿园的保教情况不了解,心里有顾虑和担忧。再次,在刚开学这一特殊时期,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并未真正地配合好。新入园幼儿的家园共育是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的重要途径。虽然过去我们也有家园共育,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过去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基本上是在孩子入园以后,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做有些滞后。因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作息时间、语言、心理以及社会性、人际交往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3-4 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二是过去的家园共育实践主要是针对幼儿,忽视了影响幼儿顺利入园的另一个对象:家长。家长自身心理的准备与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密切相关。我们觉得只有家长心安,孩子才会安心。三是过去的家园共育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全面。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入园表现出来的不放心主要是集中在对幼儿园的保教情况不了解,担心孩子不会吃饭怎么办、大小便不能自理怎么办,幼儿园的孩子那么多,幼儿的碗勺杯子毛巾干净与否,是否存在交叉感染等方面,而过去的家园工作在消除家长这些忧虑方面做得不到位。为此我园积极开展新入园幼儿的家园共育教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支持,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育儿水平,引导家长提前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