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人们沟通和沟通的通行证,假如说知识的缺乏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所造成的话,那么不懂装懂就是对知识的亵渎,更会成为别人的笑料,因此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一点,谨慎一点,弥补自己的知识上的缺憾才是最应该做的。在做人上,不乏那种没有真才实学还高喊口号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当然并不是说不能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不能有高傲不羁的心态,最关键的是你是否有这种资本,所以脚踏实地做人才是真。昨日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的 2024 年第 1——6 期的封面上读了 6 则文言文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在让人发笑的同时,更引起了我的反思。故事一:对军数宋太祖召武臣问军数,其识字者,预先写军数于笏上,临时高举笏当面,见字,随时即“对。党太尉不识字,不知他人笏上有字,亦照样举笏加额,近前大声曰: 启覆陛下,军”数都在这里。 (明·乐天大笑生《解愠编》)感受:何谓不懂装懂?何谓照葫芦画瓢也不尽然?党太尉的这种只看外表不注重实际引来群臣讥笑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古代,像党太尉这样不识字的人有很多,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倘若掩盖则会欲盖弥彰,不如正视不足,问清缘由,学习别人的做法,逐渐提高自己。三国吕蒙是一介武夫,孙权劝学,开始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最“”后孙权以身试法,最终吕蒙成为了好学的典范,也让我们懂得了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只顾及外表,更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故事二:与黄帝之兄同年“”“”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 吾与尧同年。 其一人曰: 我与黄帝之兄同年。 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感受:无论社会如何进展,总有一些无聊争论不休的人,正所谓吹牛不纳税,他们争论谁的年龄大,纷纷以老者自居,而这种无聊的争论、这种没有任何事实理论依据的争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做人做到这种虚伪的程度,做到这种脸皮厚的程度,也的确够可悲的了。比无可厚非,因为有竞争才有进步,但比要有意义,就像我们的学生,不要去比谁家有钱有势有房有车,不要去比谁穿的更是名牌,比的是谁有一个更好的习惯,比的是谁的学习态度更端正。故事三:石学士“石曼卿善谐谑,时乘马出街,御者失键,马惊堕地,从吏遽扶掖升鞍。曼卿笑曰: 幸我”是石学士,若瓦学士,岂不跌碎乎? (明·乐天大笑生《解愠编》)感受:生活中,我们会时常因一些偶然因素突然情况而造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