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余年国内近现代妇女史讨论述评妇女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制造者,对人类历史的开展做出了巨大奉献。但在传统历史讨论中,妇女讨论曾长期处于被湮没的状态。妇女史的讨论最早兴起于西方,且与妇女解放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新史学兴起,妇女史逐渐成为历史讨论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1840 年—1850 年出版的 E·艾丽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妇女》三卷本,被认为是西方妇女史最早的著作;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妇女史讨论出现了短暂的繁荣;20 年代后,随着妇女取得一定的权利,妇女史讨论相对进入停滞状态;二战结束后的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再次席卷欧美,妇女史讨论进入又一轮高潮,到了今日已经成为社会史讨论中的一个主要领域,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中国的妇女史讨论深受西方影响,相对欧美较晚,始于五四时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外学术沟通的加强,妇女史讨论出现了第二次高潮;90 年代的妇女史讨论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长足的进步,有关成果不断增多,妇女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开展的视角,从1949 年至至今 60 余年来国内学界讨论、讨论妇女史的成果进行梳理,进而展望未来讨论开展的方向。一、“中国妇女史”的解释和定义关于“中国妇女史”的解释和定义,目前学界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讨论者一直争论至今仍难统一的话题。对“妇女史”的解释与定义表达了国内史学者史学视野的扩大和史学方法的多元化。本文主要立足大陆学者对“妇女史”的定义进行述评。“妇女史”的提法,源于中国外乡。中国自古就有“妇”与“女”的提法,用以区别嫁女与在室女。妇女合并为一词,始于司马迁撰《史记》,是“妇”与“女”的合称。从妇女史的产生开展过程来看,这种对妇女史概念界定的差异,已不仅仅表现为对妇女史定义的看法,也逐渐成为对妇女史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解与认识。在目前的讨论中,专门对此进行理论阐释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以下两种。第一,包含女性主义意识和社会性别概念的“妇女史”。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杜芳琴首先提出女性主义妇女史的概念,她认为只有具备了女性主体意识和历史学的性别敏感视角,才能认识到史学中的女性缺失和历史上对女性认识的偏颇。进入二十一世纪,她逐渐将社会性别概念内化,认为社会性别已经成为全球意义的社会关注和学术关怀,妇女史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