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意象的一致性_福斯特从《霍华德别业》到《印度之行》,我们可以理出一条意象开展并复杂化的线索。2、意象内涵上的一致性除了意象本身体系的二元性以外,意象之间的关系包含了对立的因素,比方干草和枯草热这一组意象。小说以威尔考克斯手捧干草漫步于草坪上开场,又以婴儿玩耍干草,海伦惊呼:好大的草坪!我们一直看到最后收场,真还从没见过打下这么多的草!〔结束,提醒我们这个故事是在一种永恒的自然模式下展开的,但是伴随着干草这一意象的是威尔考克斯一家人〔除去露丝〕所患的严重的枯草热〔hayfever〕,这一病症始终阻碍了他们与自然的接近,象征着他们对自然的过敏反响。即使最后被玛格丽特软化的亨利依旧只能呆在屋里,使她的胜利中有种怪诞的意味,象征着大自然与亨利所代表的商业文明是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这种二元对立性在《印度之行》的意象体系中同样很明显。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比《霍华德别业》更悲观,但很多意象的内涵兼有希望的因子。首先来看题目:APaagetoIndia,这个书名取自惠特曼 1871 年所作的一首哲理性抒情长诗《向着印度行进》,这首诗本身充满了乐观和激昂的调子:向着印度行进!看哪,灵魂,你不是一开始就看清了上帝的旨意所在吗?大地将被跨越,为网状物所连接,各个民族,近邻将通婚,海洋能够逾越,遥远的将成为靠近,不同国土将结合在一起。印度在诗中,是灵魂前进的目标,是上帝爱的所在,是人类灵魂对于时间、空间和死亡的胜利。惠特曼认为印度是人类宗教、文化的发源地,是灵性和生存的最终意义的一个象征:对于人类说来,这是他思想的归航,回到理智的最早期乐园,回到智慧的新生,回到单纯的直观,又一次回到美好的创世时期。⑽这些内涵和象征都融入了福斯特关于印度的意象中,印度不仅仅是混乱、非理性的象征,还是一种与宇宙、自然和谐的原初生命力的象征。虽然阿齐兹和菲尔丁在现在这儿不能成为朋友,但是在磅礴的印度雨季和混乱而喧闹的庆典中却表达出铲除联接障碍的蓬勃的生命力。最终,阿齐兹做出了结论,他对菲尔丁说,当印度和英国真正平等时,我和你一定会成为朋友,即使要为此花上五千五百年的时间,正如惠特曼要在诗中表达的:英雄们的神圣努力,以及他们所实践的观点,最后必定奏效,即使长期推迟也定要完成的。可见,和《霍华德别业》相反的是,《印度之行》的书名蕴含了人类联接的无限希望,因为无论如何,始终是有一条道路〔paage〕通向印度的。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