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背景介绍2008 年 01 月 17 日 19:43[我来说两句][字号:大中小]来源:搜狐读书频道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合并,在长沙建临时大学。一学期后,学校迁昆明,始称国立联合大学。九年中,西南联大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弦歌不辍,为祖国培养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其精神可歌,其业绩可叹!1941—1945 年 8 月的西南联大正是其教学科研成就最丰硕的时期。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时起,先后几次校分两地。1941 年叙永分校撤消,全校作为一个整体才告安顿。以后虽然还曾有过日军窥伺滇西南,日军直驱入桂黔的紧急军事战况,但联大均以岿然不动的态度以应之,校内教学如常,有序不紊。1941 年一 1945 年 8 月,这是西南联大教学科研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文科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中西兼通的学者。专长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教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擅长中国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名教授,有的将外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来处理中国传统的学科,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等。有的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如朱自清,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陶渊明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尊重。联大几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虽未曾出国留学,但其学术造诣很深。如罗常培不仅是中国音韵学专家,对国外研究中国学的状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在理工科方面,联大的几位年纪稍长的教授,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若干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如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黄子卿、孙云铸、袁复礼、吴大猷、施嘉炀、李辑祥、顾毓王秀等。而一些在抗日战争前后回国的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学术造诣较高,了解国外学术发展的情况,因而使联大的教学能接近国际水平。早期西南联大的学生,原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肄业生,学生素质较高。1938 年后,由于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位列前茅。联大的学术水平高,又具有民主和宽松的环境。所以尽管战时交通十分困难,家庭经济情况困窘,都阻挡不住青年学生对联大的向往。有人宁可舍弃在其他大学的学历重新报考,成为联大的新生。联大每年都招收转学生,其中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