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词源讨论打开另一扇门《比较词源讨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年),辑录了伍先生 1981 年到 1997 年近 20 年间的近 20 篇论文,是伍先生多年来在比较词源讨论领域的论文成果。文章虽以举例为主,属于微观的讨论,书也是论文集的形式,非系统阐述,但这些文章,探讨了中外多种语言词汇的起源、演变、相互关联及地理分布,从而展示了语言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以及词源学讨论对于社会、文化、教学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意义。该书填补了我国语言学的空白,在语言学理论上应该有自己的贡献。一《比较词源讨论》里的近 20 篇文章引经据典,对语言词汇追根溯源,跨度数千年,分析了词汇演变和传播的历史进程;同时旁征博引,深化浅出,运用数十种语言的词汇加以对比,阐明关联和异同,进而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语言进展的一般规律。比如,该书第 113 页的《词义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选取了十几个词为例,分别运用汉语、英语、俄语、法语的材料,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进行比较,证明了“人类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进展过程,这在人类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痕迹”。再如,该书第 98 页的《论语言中所反映的价值形态的演变》,运用各种语言的材料说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价值形态的演变过程,即简单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货币形态。从对各种语言的相关词汇详细的分析对比中,伍先生探讨了语言共性,也让大家“看到一个饶有兴味的事实,即简单价值形态在汉语和汉字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二语言比人类迄今发现的任何古代文物都有更久远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追溯古代或远古时代的先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和认识的方方面面。文化因为沟通而进展。文化的沟通在语言上有所反应。语言就像化石一样,人们信任,在某块化石上,肯定会留下我们先人的文化痕迹。基于此,瑞士语言学家阿道尔夫•皮科特(AdolphePictet)仿照古生物学创立了“语言古生物学”学科。《比较词源讨论》通过各种语言的词汇比较,展示了语言世界里的各样的文化沟通与学习。该书第 52 页的《从外语词汇看我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第 90 页《从语言看印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两篇很有趣的文章。前者从四个方面说明我国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从外语表达“中国”或“中国的”词中看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二)外语中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文化和物产向国外的输出;(三)汉语向东方传播西域文化的作用;(四)汉语数词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