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品行教育论文摘要:有效的品行教育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行的进展,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技能,还有助于预防一系列可能会出现的行为问题。讨论简述了国外品行教育的定义,有效品行教育项目、实施原则、实施的策略。近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应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生进展的品行教育方案。关键词:中小学生品行教育实施原则实施策略马丁路德金说:智力加品行,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学校不仅担负着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责任,还担负着促进学生品行进展(characterdevelopment)的责任。学校可以影响一个儿童的自我概念;社会技能,特别是同伴间社会技能;价值观;道德推理的进展;亲社会倾向和行为;道德感等等。过去十几年中,国外教育者进展了许多品行教育方案来培育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行的进展。一、品行教育的界定品行涉及个体的态度、行为、动机和技能等多个方面。具有良好品行的个体会表现出努力、关怀他人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的能力;诚实、有担当、有正义感的行为;与他人能友好相处的社会技能。品行教育的主要提倡者 Lickona 认为,品行教育是努力培育儿童青少年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好品行,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个体。Battitich(2024)认为,品行教育就是运用学校中所有资源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最佳品行进展的过程。Berkowitz 和 Bier(2024)提出了一个品行教育的概念模型,模型中假定:品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即有效品行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心理进展上;品行教育的目标是儿童一系列心理特质的进展,这些心理特质影响着儿童对待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品行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它以对儿童心理特质进展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教育和情境因素为基础。尽管不同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概括来说,品行教育就是要培育儿童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是使其成为人格健全者。二、高质量品行教育实施和评价原则Lickona 为品行教育制定了 11 条原则,要求实施品行教育的学校和社会机构必须遵守,并且可以通过这 11 条原则来评价品行教育。这 11 条原则基本上反映了品行教育的主要思想。1.提升作为理想品行基础的核心道德价值观(coreethicalvalue)和支持性绩效价值(upportiveperformancevalue)。关怀、诚实、公正、有责任感、尊重他人和自己等核心道德价值观和勤奋、坚毅等支持性绩效价值是形成良好品行的基础,学校在实施品行教育中要立足于这些价值,努力促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