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的视线——从刘庆和的艺术谈起内容提要当代艺术虽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但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面对当代的生活与社会。刘庆和试图以水墨表现当代人的精神困境,这可以看作他关于“当代水墨怎么进入当代艺术”思考的具体实践。文章分析其笔墨特点与取材方式,并针对当代水墨的创作和批判展开思考。关键词刘庆和当代艺术当代水墨笔墨一个艺术家怎样猎取他的题材,似乎是很多艺术家不关怀的事情,尤其对于水墨画家来说,大部分题材都是规定好的,比如山水、花鸟等等,或者说是传统规定好的,所以看山水花鸟都是只谈传统、笔墨,少谈题材。人物画总是比较另类,不管是用笔墨来造型,还是用素描来造型,总是离不开人,人很难被抽象化,总是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规定,其形象、表情、动态,甚至服饰,都会在这些规定之中。有人想躲避这些规定,画一些裸体的水墨,如湘夫人、杨贵妃之类,又是古人,又是裸体,不会有时代性、社会性之嫌。但是只要一造型,就逃脱不了今人和古人的干系,就像寺庙里面的菩萨塑像一样,一眼就能看出哪是古人的原作,哪是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哪是古人的手艺,哪是学院的手笔。笔墨与造型似乎是一对矛盾,造型当然是指写实的造型,非写实的造型也有内在的构成,笔墨只有舍弃造型,才会有自身的表现和结构。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是水墨人物画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需要,涌现了一批以水墨为媒材进行现实主义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艺术家。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再现”,油画的漫长进展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平面空间与深远空间的矛盾,塑造出真实的人及环境。古典主义是对这种要求的完成。不管“真实再现”在艺术上的本质意义如何,现实主义绘画必须依赖于真实的再现,而且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这种再现。现实主义的水墨画也不例外。从 50 年代末开始,美术学院通过西画式的基础训练,系统地实现了对于水墨人物画的改造,使之适应现实主义的创作,准确的比例、生动的造型,甚至还有西画式的明暗和透视,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墨人物画的传统。在这个过程中,造型是第一要素(造型还要服从题材的需要),笔墨依附于造型。白色的底子和浓重的墨色拉开了笔墨的层次,简化了复杂的视觉层次,更有利于形象的再现和主题的表现。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笔墨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再优秀的笔墨也要服务于另外的目的,而不是笔墨本身。但是,在初起的时候,对于艺术家来说,熟练地掌握材料、丰富的笔墨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