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与中国的词谈谈十四行诗十四行诗〔Sonnet 又译作商籁〕首创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提到十四行诗,人们就要推崇意大利的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FrancecoPetrarca1304—1374〕。他的《歌集》包括三百多首诗,大多是十四行诗和抒情短诗。他运用十四行诗的诗体写了少量政治题材的抒情短诗,责备君主们争权夺利,制造内战,呼吁意大利的和平和统一,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但大量的十四行诗却是抒发爱情之作。我们看到,他的诗使人们对天神的爱降格到对凡人的爱,使天堂的生活转变到人世间,充满了早期人文主义的精神。这种直抒个人情感,赞美大自然和现世生活的诗歌使诗的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欧洲抒情诗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使诗歌发出耀眼的光辉。彼特拉克少年时代旅居法国南部普洛温斯多年。当时普洛温斯在政治上是独立的,民间文艺活动频繁,文化兴盛。关于普洛温斯的民族文学,马恩曾有极高的评价:“……它的诗当时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注 1)彼特拉克深受普洛温斯骑士抒情诗歌的熏陶,吸收了其民间文学的传统。普洛温斯诗人又叫行吟诗人,其诗歌内容常有歌颂爱情和荣誉的篇什,富有冒险游侠精神。流传最广泛的是其“破晓歌”,描写骑士和贵妇人破晓时的惜别之情。它揭露了虚伪的封建婚姻关系,故不无反封建的意义。但在十三世纪初,这些普洛温斯的行吟诗人被教皇斥为“异端”,加之北方的英国和法国的贵族又常欺压他们,他们因之逃亡国外。一些到达意大利的诗人把抒情诗的传统带来,这对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创作起了积极作用。彼特拉克继承了普洛温斯世俗诗歌的传统,讴歌对爱情的真挚浓烈和忠贞不二,描写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幸福的追求,克服了以往宗教劝喻诗的抽象隐晦和梦幻虚构的因素,充满了对现世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十四行诗体语句整齐,短小精悍,在欧洲各国沿用至今,成为数百年来历久不衰的诗体。以英国而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诗人汤姆斯·魏阿特〔SirThomaWyatt1503—1542〕就是第一个用英语创作十四行诗的。他的诗以描写爱情为主,写的是他和一位宫廷女官的爱情。他的诗受意大利诗歌的影响,更深深折服于彼得拉克的抒情十四行诗,于是把这种诗体带到英国。他的讴歌主题与彼特拉克一样,多半是表达自己酷热的爱情。抒写个人情感构成了他短诗的根本内容。以戏剧著称的莎士比亚也是作十四行诗诗体的能手。他的诗作起初流传于朋友之间,后刊印成书共有 154 首,可谓欹欤盛哉。其诗内容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