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罗及其作品《漂泊者》的身份认同_后殖民主义一、理论依据身份,是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讨论和关注的问题。拉康,福柯,德里达等理论大师都在自己的讨论中谈到了我是谁的问题,并对身份进行了孜孜不倦地研讨。一般说来,身份泛指一个人的种族、血统、家世、政治经济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具有社会属性。关于身份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先天决定的和后天成就的差异。不管你是否成认,古往今来这些因素和差异不同的身份往往决定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因此引来不同学派、学者对文学作品乃至现实生活中对身份问题的不同见解。在后殖民理论家看来,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文化身份都是后天建构起来的,不存在天生的优劣贵贱之分。后殖民主义身份观消解了以欧美中心论为根底的等级性的种族观念和民族观念,为少数族争取应与的公民权奠定了理论根底。[1]1978 年,赛义德发表《东方学》后殖民主义,这部巨作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为东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认识他者和自我、建构自我的主体和文化身份提供了新的理论透镜[2]。霍米巴巴认为,在后殖民和后现代语境中,真正的学者必须永远质疑的是: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阶级民族立场[3]很显然,霍米巴巴将文化身份定位于殖民国主流文化以外的非主流的文化。霍米巴巴曾说过:我一直对自己的边缘而又处于疆界的身份感触良多。不过我比较关怀的是从这种身份得出的文化意义。[4]他认为,非主流文化显然是处于弱势的,被压迫的地位,但是它完全可以对占主导地位的殖民国主流文化进行改写,这种改写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自己的边缘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在这些理论的前驱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亚裔或是华裔作家开始关注、讨论、创作、建构有关自身或是祖先的文化身份问题。这些作品的共性在于它们多以华〔亚〕裔个体或族群的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华〔亚〕裔自身文化与异族文化〔即殖民地文化〕的碰撞为故事背景,以华〔亚〕裔的生存模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情感变迁、追求根源等作为探究方向,表现了华〔亚〕裔对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由疑问-困惑-追求-解脱的过程,这也突显出文化身份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此类作品层出不穷的事实。二、文献综述近 20 多年间,文学作品在表现华裔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并存下的精神模式、价值观念、情感、追求本真生存的困惑和历程等方面,都不可防止地要涉及华裔的文化身份问题,[5]很多文学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身份问题作了诸多讨论和探讨。美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