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原那么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老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那么指导下,可实行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浅薄的认识。一、正问启发这是老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重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根底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反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开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开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根底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二、反问启发这是老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和培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假如林那么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老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定性是什么?〔是英国要翻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定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三、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老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