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一、启发式教学的理论的认识启发式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纳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是引导、指导、开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学习和思考,以及主动实践的教学统称。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就是说凡是能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一切方法都可称为启发式教学,是寓于各种的具体教学之中。它是以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从中总结和概括出教学共同性质和规律,它既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方法论。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运用启发式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填鸭式”的教法,更要教学观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会学”。(1)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知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并贯穿于整个程中。如忽视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学,必定导致教学的僵化。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必须服从教学的目标,形式为思维所用,老师要及时创设课堂的情境,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无论是设疑、激趣,还是诱导、点拨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一段距离,使学生在差距中思考、感悟、挖掘、变通,从而发幽探微,问题要富有启发性,不宜多提“是”与“不是”的回答问题。在“是”与“非”的推断中,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侥幸答对的心理,不能培育刻苦钻研和积极动脑的习惯。老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掌握新的知识。(3)注重进展学生的个性。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是具有主体性、整体性的人,是处于进展中,具有潜能、有个性差异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应当充分讨论和充分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作为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进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正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4)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国古代理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乏真知灼见,比如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师”,鼓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倡长者、师者“不耻下问”等等。但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相适应,在师生关系上,专制的绝对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