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起源与进展介绍因特网的起源与进展介绍 因特网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讨论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资助的 ARPAnet。该计划局是 1957 年成立,主要针对前苏联的Sputnik(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做出的反应,其任务是打造美国国防及军事应用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ARPA 主持讨论了用于军事讨论的计算机实验网络 ARPAnet。该网络的设计思想是:要求网络能够在遭受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如某些节点不能工作或某些线路中断),仍然能够保持运行。因此,ARPAnet 被设计成可在计算机间提供许多线路(即“路由”)的网络,使计算机能够通过其中任一线路而不是只通过其中某一固定线路来发送信息。“包交换”的含义就是把数据分解成不同部分,每部分经由不同路径发送,最后再重新组合成完整的数据。 在 1969 年底,建立起一个由 4 台计算机(节点)互连的分组交换试验网络 ARPA 网。这四个节点分别是斯坦福讨论院(SRI)、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和犹他大学。1976 年,ARPA 网进展到 57 个节点,连接了 100 多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用户进展到 2000 多个。 1982 年,ARPA 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用,称为 MILnet;另一部分作为民用,即早期的 Internet。为了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互连,即解决网络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ARPA 提供基金支持工业界和学术界从事新的讨论项目,最后 ARPA 网决定采纳网络互连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来取代网络控制协议 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假如把 Internet 的进展划分阶段的话,1968~1984 年的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 Internet 的提出、讨论和试验阶段,这时的 Internet 以 ARPA 网为主干网。由于 ARPA 网采纳离散结构,不设中央网络控制设备,实现了网络渠道的多样性,从而减少了系统彻底崩溃的可能性,网络的生存能力得到保证,实现了 ARPA 的最初构想。后来,Internet 的进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 1984 年到1992 年可以看作是 Internet 的有用进展阶段。为了使全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共享那些过去只有军事领域和少数人才能使用的超级计算机设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于 1985 年提供巨资建设了全美 6 个超级计算中心(分别是匹滋堡超级计算机中心、康奈尔超级计算机中心、约翰·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