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讲话≠训斥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星期一早晨。这是第七周,轮到总务主任在国旗下讲话。作为学校后勤部门的主要领导之一,针对当前学校卫生状况较差,学生行为存在诸多不文明等实际现象,主任决定把讲话内容圈定在“文明”上。我们知道,国旗下的讲话与升国旗、唱国歌这两个程序一样庄严而又神圣。因此,总务主任当机立断立于升旗台中央,居高临下地面对全校师生开始了这场。微型话筒虽然很小,但它把总务主任那气概恢宏、铿锵有力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每一位学生在鲜艳的国旗下都仔细地倾听着从总务主任嘴里迸发出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不知是出于激动,出于职业原因,还是出于对学生平常种种不文明行为的深恶痛绝,总务主任的声音显得越来越大,以至于我们能很清楚地辨别出那是一种批判,一种很严厉的、近似于破口大骂的、使人听了毛骨悚然的批判。我看了看总务主任,此时他正铁青着脸,用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着全体学生,那架势似乎就要用他机关枪般的眼神和严厉的批判立即扫灭学生所有的不文明行为,使他们立即与文明起航同行。无论是作为总务主任,还是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确实有必要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一些不文明习惯,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做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礼仪之史的传承者、被别人称道的有教养的人。可利用国旗下的短暂讲话来进行这种大规模的训斥,它真的能立竿见影?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就此改掉?我想不会。这样的讲话非但起不了好的正面引导效果,还会让学生打心眼里鄙视这位者。国旗下的讲话,在我看来,它应是一种心灵的交织与渲染,灵魂的沟通与碰撞。它应该有血有肉,有具体的生命,能让学生在老师激情飞扬的妙语中回味,在典型事例中深省。它应该有很强的辐射力,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让他们听后立即想去干点什么。换句话说,国旗下的讲话应具有励志作用。不可否认,总务主任的初衷是好的,可他使国旗下的讲话演变成了“批斗会”,这不仅违反了原先国旗下讲话的原则和本质,还让学生对老师更畏惧了三尺。当然,这位总务主任的严肃与排山倒海般的批判也正给了我“老师缘何在学生心中拥有巨大威力?缘何能成为家长管理孩子撒手锏原因”的最好答案。由此我试想,假如总务主任在写讲话稿时能换一种口气婉转地表达,把坚决的否定改头换面成恰到好处的疑问或反问,就像有些老师在课堂中把自己喜爱问的“为什么”改换成“你是怎么想的”便于学生回答一样,那么学生在老师的“看到乱扔垃圾的同学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