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5 篇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5 篇篇一 近日,《百家讲坛》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热议,节目由“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构成,各个环节丝丝入扣,形式多样,能够很好地带动观众兴趣,同时还能将总书记用典深化浅出地呈现出来,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观看节日几期以来,深有感悟,在“平语近人、实实在在”中既能学习中华古典文化,又能了解一些执政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则需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意识,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行动。 节目对《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首诗的解读中我仿佛也能体会到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郑板桥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州县官的感情。习总书记亦是如此,1974 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又陆续地修建了 42 个沼气池。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而这只是习近平同志为当地老百姓办的许多实事其中之一。篇二 昨晚晚间 8 点,《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这也是《平语近人》系列的最后一期。本期节目,通过“广交朋友”、“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问题,对习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展道路,作了历史的以及现实的追溯和提炼。王杰教授和康震教授为大家解经释典,共同为《平语近人》系列节目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进展中,我国从来没有中断与别国的沟通,我国人也早早就形成了独成一体的天下观和世界观。从《尚书》的“协和万邦”、《周易》的“万国咸宁”、《论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的“天下为公”,到我国共产党员先驱李大钊所提倡的“大同世界”,一直到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皆一脉相承,却又与时俱进。习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中引用了《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待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态度,也表达了欢迎世界各国在全球共同进展道路问题上的同道之士的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