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80 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讨论对象,均采纳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隙高度以及 Cobb 角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平均时长(53.26±10.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14±10.32)ml,平均住院时间(5.6±1.6)d;术后并发生症总发生率为 7.50%。术后 1 周、末次随访时的 VAS、JOA 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 VAS、JOA 评分与术后 1 周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Cobb 角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Cobb 角与术后 1 周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关键词】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Keywords】Minimallyinvasive;Smallincision;Zero-incisuracervicalanteriorinterbodyfusion;Single-segment;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目前,脊柱外科已經得以迅速进展,微创融合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广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欢迎。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法巧妙地应用力学稳定性,将融合器打入患者的椎体中,达到了有效支撑、固定椎体的作用[1]。本讨论对本院 2024 年 5 月~2024 年 10月收治的 80 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2.3)年;病变节段:C3~414 例、C4~518 例、C5~632 例、C6~716例;病变类型:80 例患者均为退行性病变;合并节段不稳 25 例;外伤后发病15 例。1.2 方法由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患者保持仰卧位时,在患者的后颈部位垫一个小沙垫,让后颈往后拉伸一点,根据不同病变节段的患者调整合适的后仰角度。先进行双上肢向下牵引固定,随后选择全身麻醉操作,提前对病变节段进行透视定位,之后在经前做横切口(2.5~3.0cm)[2]。椎体前缘露出来时,可继续利用 C 型臂 X 线机进行透视定位,再使用 Caspar 撑开器將患者的椎间隙撑开,将椎体前方的骨赘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