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商投资 PPP 模式的法律关系分析【摘要】PPP(Public-PrivatePartnerhi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在我国进入了新的进展阶段,其法律关系的厘清和分析是相关法律问题讨论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从 PPP 模式的实践观察、法律规范体系以及本体结构之主体、内容、客体的展开,对外商投资PPP 模式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法律关系背后的风险和对策。【关键词】PPP 模式外商投资法律关系一、选题的阐释(一)外商投资 PPP 模式在我国的进展背景PPP 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它的进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起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 BOT 为代表的 PPP 模式,被引入中国电厂等基础设施领域,主要以外商投资 BOT 项目为主。如深圳沙角B 电厂 BOT 项目、四川成都自来水六 BOT 项目、广西来宾 B 电厂 BOT 项目等。其中,广西来宾 B 电厂 BOT 项目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法律规范化的 BOT 试点项目,曾被评为“最佳亚太电力项目”、“最佳项目融资项目”等。该项目今年特许期满,是中国第一个期满进行移交的 PPP 项目。第二阶段起自北京奥运会及配套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以及 2024年原建设部推行的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在这个阶段,外国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均有大量参加,以 BOT 和 TOT 为主。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有名的 PPP 项目,如国家体育场(鸟巢)PPP 项目、北京地铁 4 号线 PPP 项目、浦东自来水厂股权转让项目等。第三阶段启动的标志是 2024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舞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进展的若干意见》。2024 年,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国资委等近 30 个部、局、委、会、署先后发布了鼓舞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同年,财政部设立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PPP)专业委员会,提出采纳 PPP 模式破解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2024 年 IO 月 30 日,第12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己明确的 68 件立法项目中,《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正式被列入立法规划。紧接着,以 2024 年 11 月 12 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PPP 模式上升到体制机制改革层面。同时,在第三阶段,PPP 模式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新型城镇化 PPP 项目、智慧城市 PPP 项目、公立医院和农村 PPP 项目等。2024 年也被称为“中国 PPP 元年”,年内颁布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己超过 40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