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献礼国庆 60 周年征文:小相册我从小就爱照相,相册就有几十本。小相册看大变化,祖国进展真的是太快了。打开相册,一张黑白相片映入我的眼帘,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女娃坐在一个 30 多岁的妇女脚上,三个小女孩子站在她们旁边。那个穿着红士林布裤的婴儿就是我。听妈妈说,我穿的这条红士林布裤子大姐穿了二姐穿,二姐穿了三姐穿,三姐穿了才又我穿。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不说无钱扯布做衣裳,就是有钱扯布也得要布票。一个人一年只有一丈布票,可买毛巾要布票、棉花要布票,反正凡是沾了点棉的,都得要布票。所以能省就省。相片上妈妈穿了件蓝士林布左边开襟的短衫,那时,差不多所有的妇女全是穿一色的服装。蓝士林布左边开襟的短衫走进了每一个家庭。站在妈妈旁边的二姐、三姐,分别穿“”着花 洋布 和家织布衣裳。大姐穿的则是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50 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喜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翻开相册的第二页,那个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穿着件肩上补了个补丁的草绿色军装那姑娘就是我当年在红旗照相馆拍的相片。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穿草绿色的衣服,这件衣服还是我亲手缝的呢。肩上那补丁是我故意加上去的。为什么要加个补丁进去呢,因为那年月,艰苦朴素是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很多人把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漂浮在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另一本相册,我的穿着变了。我穿着件印着大红花朵的衣服,还配了条黑色的百褶裙,在热天的脚上还穿了双袜子。手里拿着本书,歪着头甜蜜的笑着。相片上还写了几个“”字 风华正 。现在看起来蛮好笑的。这时的这个年代,已经是 70 年代了。好像那时江青在电影里的镜头有个穿裙子的相片吧,姑娘们就跟着穿起来。女性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色彩鲜艳的衣裳成了大街小巷最亮丽的风景线。到了 80 年代,我的相片又不同了。身上穿的是蝙蝠衫、喇叭裤。服装不再是单一了,装口各式各样。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姑娘们都跟着换装。我也不例外。这时已经在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吃穿是不成问题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