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歌剧在民国期间的传播与影响讨论摘要:文章从文化传播学、接受理论和歌剧史三个角度对普契尼歌剧在中华民国的演出、译介、欣赏、创作及批判的历史状况做了系统性考察。讨论证实,普契尼歌剧的现实性题材、女性主义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贴切人性的优美旋律是其在中国得到百年传播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与中国传统戏曲关系密切,更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中的文化思潮和国人的期待视野不谋而合,在对其接受过程中,中国歌剧从中提取出了革命、现实与浪漫主义作风,对推动中国歌剧的开展构成了具体而显著的影响。关键词:普契尼歌剧;传播;演出;期待视野;中国歌剧普契尼歌剧入华已逾百年,其经典性价值对歌剧的华化进程具有启示作用。讨论者对此不但要能从中外歌剧沟通史的背景中细密地厘清其在华传播路径,更应把中国受众作为文化接受的主体进行考察,也只有在中国人的“期待视野”中产生具体、一贯的作用,才能形成普契尼歌剧的在华影响力。此即本课题的讨论重点与难点。在“论从史出”的原那么下,我们还需对以下问题作以合理阐释:普契尼歌剧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在多大的范围内、以何种面貌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化语境;普契尼歌剧在哪种层面、以何种形式吸引了民国以降的中国观众;普契尼歌剧究竟在何种层次上参加了中国歌剧的哪些品质和文化属性的历史建构。以上诸多问题的解析,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当前中外歌剧文化沟通价值和策略的一般认识,而且也对政府当下所着力提出的“打造中国文化航母”并让国产歌剧走向世界的战略具有不容无视的反思意义和参考价值。19 世纪中叶,当真实主义戏剧之风从法国舞台吹入了意大利并直接呈现于普契尼歌剧的《托斯卡》〔1900 年在罗马上演〕中时,德国的歌剧巨人瓦格纳才去世仅十多年。可是这对当时的欧洲观众来说简直就像过了一个世纪。欧洲观众对艺术家们心猿意马的浪漫主义早就出现了审美疲劳,而歌剧在此时假如想要再创既往几个世纪的辉煌,也只能迫使艺术家从各自的创作观念、艺术手段等各方面上进行深刻的改进,惟另辟蹊径,方可与观众口味相适应。在此国际化和时代性的课题面前,一向敏于戏剧性的法国人中,巴尔扎克率先为奉献出了他的现实主义戏剧,而北欧的易卜生那么随之送出了他的自然主义戏剧。但是这般好兆头在很多年中却仅限于话剧舞台,并没有转换到更为迷人的歌剧中来。从人类文艺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上看,文学样态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要过渡到歌剧中来,还将走一段漫长的夜路。这道文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