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美食养生观清代的李渔,是一个才华洋溢又博学多识的文人。在他的杂著《闲情偶寄》中,有关于园林建筑、美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养生等多方面的论述。在“饮馔部”中,李渔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饮食养生观。李渔开篇便提出“蔬食第一”的主张。在蔬菜美食中,他推崇竹笋为第一。竹笋之美味在于清、洁、香馥、松脆,居于肉食之上。他说,倘若将笋与肉在一锅合烹,人们会先挑笋吃,而忘了吃肉。食笋之法有多样,他不喜与他物伴之,尤其不主张以香油合之,因为那样会埋没笋之真味。至美之物,最适宜便是单物品尝。“白煮俟熟,略加酱油”则最为美味。而与荤物相伴,则牛、羊、鸡、鸭皆非所宜,唯独与肥猪肉相烹最为合宜,并非取肥肉之油腻,而取其之香味入笋,至为鲜美。烹熟后当尽去肥肉,汤汁也不宜多存,仅存半数清汤,与醋、酒调合,这就是他所发明的“荤笋”。这种“荤笋”的汤亦可以留做鲜汁,烹饪其他菜肴时可增鲜。厨师善于烹饪者,凡是焯笋留下的汤汁定悉数留下,在烧制其他菜肴时,即可加入笋汁。有时,还可用干笋磨成粉末,用以在菜肴中增加鲜味。清代的文人顧仲在《养小录》中,也记载了这种增鲜法。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推“谷食第二”,他认为五谷是养生之食物,人只有解决温饱问题,才能有讨论吃和重视吃的基础。但是,美食是为了养生,不能因贪食与嗜食而伤身,“人则不幸为精腆所误,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少静一时,少安一时之淡泊,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饮食太繁,嗜欲过度所致也”。李渔颇重粥饭之乐,他授意厨房小妇,预备花露一盏,待米饭将要蒸熟时浇上,浇后再闭锅片刻,蒸熟的米饭香冽无比。尝过此饭的食客们很惊诧,以为米不过是寻常五谷,怎能就如此清香?他很得意这个“秘之已久”的方法,并细告行此法的细节:不必将花露浇遍满锅,只洒一小片即可。否则,花露香掩其米饭香气,反而过分了。花露则用“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故用之”。李渔称“肉食第三”,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观念。他引用“肉食者鄙”的古人说法,认为食肉之人“以肥腻之精液,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因此,便不善谋,不聪慧。此言也许有些极端,但又不无道理。现代社会的畜牧业产品可规模化经营,肉类、蛋类和乳类食品多了,人们若不加以节制地恶吃、滥吃,确实会产生糖尿病、胆固醇及血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