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化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变过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化。就中国来说近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实现机器化生产,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文化思想上的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城市化。根据史学界的一般观点,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法国除外)和美国,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另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一类型,主要不是内部因素,而是对外部刺激的回应和学习。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划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始的。所以,中国属于后一种即传导型近代化。这一点,我们能够从中国近代化的进展历程中得到印证。经济上,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同时,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出现外商企业。中国的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和原料,猎取了巨额利润,这刺激了当时中的一些地主和商人,摒弃了传统的买房置地的作法,开始投资近代企业,他们成为中国最初的资本家。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失败,让清政府内部一些人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于是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是中国向近代化迈出的坚实的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对日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再加上西方列强扩大对华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 世纪前期随着驿站的爆发,列强临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上的近代化为政治上的近代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所以,纵观近代前期的中国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它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掠夺是不可分割的。政治方面。政治上的近代化得追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为需要,清政府机构设立了“总理衙门”,总揽一切外交事务。请政府机构设置开始出现现代化元素。这便是中国政治迈向近代化的一个信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