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洋务运动的“御侮摘要: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对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史学界对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尤其是在"制内""御侮"两方面。学术界大多认为是"真制内""假御侮"。事实上,从当时统治阶级思想、办洋务运动的目的、以及洋务运动所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分析,洋务运动有很强的御侮性,并在某些时候还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关键词:洋务运动制内御侮一、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御侮”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各种商品也如潮水般涌进,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惊醒了清政府统治阶级“天朝上国”的美梦。在他们眼中,中华民族是当时最先进的民族,而今却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这是他们内心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抵御外国入侵在当时是朝野一心,虽然方式有些不同,顽固派主张以传统的方式,励精图治,打败侵略者。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归根结底都是要抵抗外敌的入侵,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兴起以后,阶级矛盾激发,清朝统治者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指导思想下选择了重点为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恭亲王等仍然没有忽视外敌。正如他在一份奏折中说的“窃为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臣等综计天下大局,是今日之御夷,譬如蜀之待吴。蜀与吴,仇敌也,而诸葛亮兼政,仍遣使通好,约共讨魏。彼其心岂一日而忘吞吴哉”⑴由此可见,他只是隐忍不发,事实上,整个清政府统治者也是如此。清政府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抉择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各种争论之后决定的。即使在太平天国鼎盛时期,仍然有许多官僚认为御夷重于安内,尤其是山东、直隶等处在英、法联军重压下的官员,他们认为贼为“腹心大患”而夷为“喉急之症”,“咽喉急症”比“腹心大患”更加迫切需要治疗。僧格林沁的骑兵一直没有移师南下“剿办”的原因就是“御夷”。19 世纪 70 年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尤其是日 1 本的迅速崛起,更令清政府感到震惊,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中日北京专约》后,总理衙门急忙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以御侮为主要内容的六条措施上奏。他们预见日本侵台不过是一个开端而已,此后西方列强会紧随其后,大规模地侵略。“以一小国之不训,而备御已苦无策,西洋各国之观变而动,患之頻见而未见也。”⑵这就是说,防备外寇入侵不是临时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