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绝响无问西东90 年前,由中国和瑞典专业人士联合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先后两次共 6 年的征程中,跨越重重戈壁荒漠,考查范围涵盖气象观测、地理与测绘、地质古生物调查、考古与民族学等领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爸爸,我们来了!”300 级台阶,从新疆天池边的福寿观牌坊走到观门,普通人大概只需几分钟。而年龄均过七旬的刘漂亮、刘安妮和刘艾林姐妹,停停走走,兴奋地聊天、提问,花了数倍的时间。9 月底 10 月初,从所居住的澳洲、美国,姐妹仨齐聚乌鲁木齐,又从天池、库车,一路追寻父辈的足迹。90 年前,她们的父亲刘衍淮,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备注:1930 年代用“考查”而非“考察”一词,除后来出版的黃文弼日记书名外,本文因循此称呼全文照用。以下简称这次考查为“西北科考”)的第一批成员,当时的北大理预科学生,曾驻扎于天池福寿观一带进行气象观测。因为在这次科考期间表现优异,刘衍淮获得了宝贵的留德机会。留学期间,出于对军事气象的兴趣,他矢志献身这项事业,回国后培育了成百上千军队气象人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刘衍淮与李宪之并称为海峡两岸的气象科学泰斗与气象教学的“一代宗师”。雕梁画栋的福寿观并非气象站原址,气象站坐落在更高、更远的山坡上。观测站有一蒙古包,余与德人马学尔及一哈萨克仆人住其中。山之阴面松柏丛生,山腰有一三官庙,有道士ー人主持之。山下为一大湖,岸上松柏苍翠,风景绝佳。湖岸道观名福寿寺,有道士数十人,耕种附近田地,也去迪化化缘。——刘衍淮西北科考日记90 年过去,不仅当初的帐篷早已灰飞烟灭,原址附近也没有关于刘衍淮及科考团的丁点介绍。但在 1930 年代,这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当时的北平新闻界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1927 年 4 月,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合组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5 月,专业人士的队伍,加上数百匹辎重累累的骆驼,从包头出发,考查范围涉及内蒙、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诸省。一次原本因德国汉莎公司开辟新航线而派赫定启动的气象考查,最后演变成了先后两次、长达 6 年(将之后的绥新公路勘察也算入共计 8年),绵延万里,涵盖气象观测、地理和测绘、地质古生物调查、考古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调查的大规模讨论。所得各类采集品、文物与科研成果,可谓汗牛充栋。9 月 29 日,该中心进行了隆重的受赠仪式和纪念活动。徐炳昶、黄文弼、袁复礼、龚继成和刘半农等西北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