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干休所的一个独门院儿里,记者一行人见到了魏静平阿姨,和暖的阳光下,她安详的脸上堆满了笑容,映得满头银发也熠熠生辉。刚进门,我们的目光就被魏阿姨家繁盛的花草所吸引,几个人竟情不自禁地先一起赏起花来,这一株梅花正在结苞初放,这一盆兰花…………幽香清雅那些花植清新淡雅,却坚韧坚韧,而这也正是魏静平生活态度的写照1933 年的春日,河北省高碑店市(当时的新城县城)的一门清贫书香世家里,院落里的洋槐花正借着花开幽香阵阵,一个小女娃就在这芳香四溢里呱呱坠地,这个小女娃取名魏静平。小荷初露尖尖角经历了与父亲分离的孤单里倔强生长的童年,1946 年,魏静平一家终于来到父亲教书的北京(当时称北平)。刚到北京,魏静平与家人租住在宣武门外的一个老四合院里,父亲为了养家糊口,维系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除了在北平师大附中任教外,还在课外兼职给人补习英语。吃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饭菜,饭后父亲还有大量的学生作业要批改,于是一盏昏暗的灯下坐着父女三人(父亲、她、叔父家的堂妹),直到深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日子过得清苦,周而复始。魏静平的父亲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可以说桃李满天下,但因封建重男轻女,长期与母亲居于乡下的魏静平长到十三岁还目不识丁。看到女儿艳羡旁人读书的样子,父亲决定自己在家教授孩子学习看图识字。于是,魏静平除了日常的家务和照顾母亲外,每天都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从早忙到晚,只因她心中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上学。几多艰辛,几番周转,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魏静平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成功考上国立师范大学附小,一路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旅。一路读书长大,转眼就到了 1950 年,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加入抗美援朝战争,政府号召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军、保家卫国。随着战争的不断进展,每天报纸、广播都在大量地报道朝鲜战场的消息,在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下,17 岁的魏静平内心热血沸腾,在没有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就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并再三找到部队领导表示决心和态度。最终在家人认可和学校的筛选之下,魏静平光荣参军。可能是受母亲的行为(简单的行医治病)影响,从童年就有治病救人愿望的魏静平,在参军的 12 个志愿选项里将 11 个都选择了学“”医,最后一个选项,魏静平填了 服从分配 ,她的从医之路就此起航。国色天香众人爱在军校的医科就读近三年,由于朝鲜战争即将停战,过剩的医务者陆续被分配到各处,魏静平被分派到了锦州空军第三航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