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 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表面是 金融 企业 和国家的损失,实质上是全体公众的资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 经济 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严重隐患,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持久威胁。假如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制约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并且由于社会货币的大量沉淀,将迫使央行超量投放基础货币,形成隐性的通胀压力,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所以,应高度重视并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根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度达到 20%~30%之间,而其中的 90%则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在当前经济与金融危机背景下防范和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真正化解其体制性成因,已成为处理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特征 据 中国 银监会统计资料表明,到2025 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上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仍在两位数;至2025 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数千亿元,仍有大量不良资产需要处理。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现有不良资产近万亿元,以2025 年 9 月的数据 计算 ,不良资产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依旧很高。同时,这些不良资产绝大多数集中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仍是普遍特征,且负债经营面还在继续加大之中。另一问题是,由于我国在加入 WTO 时承诺 2025 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当时央行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每年要下降 2 至 3 个百分点,到2025 年降到 15%以下的监管目标。为此,各银行为稀释不良资产率,增加了大量超额贷款,其中房地产类又占相当高比重。这些为不良资产率下降投放的房地产贷款,极大隐藏着泡沫的危险,造成新的不良资产。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等特点。 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如原有投资体制的弊端,各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等。二是银行因素。即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如忽视 科学 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信贷管理上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机制等,导致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投资失误。三是企业因素。如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大面积亏损、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债务的悬空和逃废等。实际上,这些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常常是密切相关、共同作用的。从本质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