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退化土地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当今世界,以荒漠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土地退化,已经成为危及全人类生存与进展的重大生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 9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 80%以上。土地退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坚持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在中国西部地区探究土地退化防治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新途径,是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成因与防治现状 1.土地退化成因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的西部地区曾经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地方,从众多的地名可以得到验证。如,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青色的城市”,包头是“有鹿的地方”,乌鲁木齐是“漂亮的牧场”,罗布泊为“汇入多水之湖”。但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特别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原生植被,我国西部出现了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以认为,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激发和加速了退化的进程,成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是“五滥”——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用水资源。 深究土地退化的人为因素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急剧增加。我国一些荒漠绿洲区的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500 人,而联合国提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人口密度不应超过每平方公里 7 人和 20 人;二是政策误导和决策失误。50—70 年代末,我国出现 4 次大的农业开发,仅草原开垦就达 2 亿亩,其中 1 亿多亩被撂荒成为沙地;三是草原管理制度滞后,超载严重,实际载畜量比草场理论载畜量超一倍以上;四是经济利益驱动,滥挖发菜、虫草、干草,破坏植被;五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落后,水资源无序利用,农业生产广种薄收。 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极大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进展。 2.防治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广阔沙区人民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全国土地沙化面积由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每年扩展 3436 平方公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