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漂亮,因为我在思想——《荷花淀》教学偶得 小学,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语文教学长河;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亮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而语文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有一些新的思考,抛砖引玉,以求指正。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思想启蒙的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老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理念了。《荷花淀》是高中语文课文久读不衰的传统名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许多老师从读《荷花淀》到教《荷花淀》莫不沉醉在那飘着“新奇的荷叶荷花香”的美妙意境中,但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偏偏遇到了新问题,许多学生提出了发人深思的“奇谈怪论”,比如:抗战时女人责任有多大?;妇女到前线探夫行吗?;打仗真的很轻松吗?于是我就放弃教学行程,让学生针对“打仗真的很轻松吗?”进行论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在历史课上有较多的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多是概略的史实介绍和抽象数字统计。而对某一次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战争,作具体形象描写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只不过“老三篇”而已,即《荷花淀》、《百合花》、《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三篇中,《百合花》构思新颖,诗意浓郁,两个平凡朴实的人物,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读起来催人泪下而又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诗意的叙写中铺叙了战争的残酷,描绘了革命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让读者直面惨谈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反映三年解放战争的一个生活小插曲,可学生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深切品味出“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