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办学经费分担 一、国际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历史演绎 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8 世纪以前,教育主要由私人投资办学,经费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政府管理上放任自流。18 世纪以前,虽然也存在政府投资办学和主要承担教育经费的现象,如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为 7 岁至 18 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 18 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但主流却是私人办学,受教育者自费承担教育经费,就学任选,政府不求整齐划一。如古雅典由私人设置了包括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哲学家学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早期东方的中国、日本等国则主要实行私塾教育;早期欧洲的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举办的学校教育也很有名。 19 世纪开始,政府开始对公民教育负责,实现了教育由私人投资办学体制到国家控制下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转变,国家在教育中的地位凸显。早在 1763 年,德国就率先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政策。十九世纪开始,政府应该对公民教育负责的观点在欧美被广泛接受,美国于 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日本于 19 世纪 70 年代也分别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9 世纪的德国更进一步将初等学校、中学和大学教育逐渐改由国家管理,并于 1872 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教育规章中,明确将 6 至 14 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二次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各级政府不仅实施年限更长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为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提供几乎免费的教育,从而使教育成了许多国家财政开支最大的部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方面各国进展多元办学体制,下放办学自主权,积极进展私立学校和实行学校私营政策,另一方面,政府教育经费拨款减少,学校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美国一方面大力推动特许学校政策,重新改造现行公立中小学体制,实行自主管理,吸引财团或企业合作办学,另一方面试行教育券制度,支持中小学生在公私立学校之间选择就学。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援助计划”和学校自我管理的政策,则在财政和管理权方面给私立学校的进展制造了良好的空间。 二、国际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三种模式 教育投资办学公私立并举,教育经费由财政、社会、个人分担既是世界各国的现状,也顺应时代进展的潮流。但各国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由于历史条件、人文环境、经济进展水平以及人口因素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