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情景导入学习目标21 世纪之初,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十八大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并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意味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那么,到底什么是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要求?其进程将会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了解总体小康的表现、特点。2.明确全面小康的特点、目标及进程。[难点]3.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经济发展新要求。[重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实现(1)时间:20 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教材 P85“探究问题” (1)变化:居民收入增加,经济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交通通讯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普及了电视,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原因:新疆这个民族乡之所以发生巨变,是因为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扶持与该乡人民艰苦奋斗相结合等。2.全面小康的目标(1)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2)特点: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2.人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