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处境究竟是何状况?近日来,在新宁县团县委的带领下,我们对该县清泉村进行了调研,该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 5 个“缺失”,即亲情上缺失“慰”,生活上缺失“帮”,心理上缺失“疏”,学习上缺失“导”,安全上缺失“护”。5 个“缺失”字字句句沉重地告诫家长,提醒学校,警示社会。由于留守儿童失去了他们应当拥有的成长条件,乃至人格发育不够健全,行为习惯有失法律规范,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留守儿童身体没有长成,过激的性格和行为却提早成熟,如内心封闭,孤独离群,心理逆反,学习敷衍,甚至迷恋网吧、混入社会等不一而足。面对这一新形势下形成的社会难题,经过近日来工作调研实践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急需少一点“缺失”,多一点“共享”。 “缺失”是客观存在,“共享”需要我们为之制造。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留守儿童调研工作,以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让更多的人去关爱留守儿童。 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加重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零距离的关爱本属于父母亲人的,我们如能将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以一种组织机构形成参加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定会给留守儿童制造一种新的氛围,让孩子心情舒服的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到来自父母亲人以外的关爱。清江桥乡清泉村人多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达百余,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 26 家,留守孩子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有 6 名,他们的细小心灵过早地受到损害;二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有 5 家,孩子们受教育的随时都可能被贫困吞噬;三是监护人没有家庭管教能力的占 50%,孩子们的成长处于“信天游”的状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靠“外援”,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团县委在清泉村正式建立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管理工作试点,做到有由村支两委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关怀下一代工作协会,有在村内选拔的义务辅导员,有固定“走访日”,有总结表彰长效机制。清泉村关怀下一代协会还特别规定村支两委人员分片监护留守儿童,村民组长协助监护人监护本组的留守儿童。为加强联系,该村关怀下一代协会还制定了联系学校和家长的特别信函,共同帮教留守孩子。 随着组织机构的建立,明确基层干部帮教留守孩子的责任,为留守儿童新增了不少代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加强了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二、建立结对帮教机制,为留守孩子弥补“缺失” 清泉村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管理试点,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