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考察报告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7 日,市政府办考察组一行 4 人,赴“长三角”地区考察,先后到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沿江地区,主要看了苏州、扬州、南京、芜湖等城市。苏州毗邻上海,辖 7 区 5 市,总面积 8488 平方公里,总人口584 万;扬州地处长江北岸,辖 3 区 3 市 1 县,总面积 6638 平方公里,总人口 470 万;南京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城市,总面积6597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572 万;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辖三县两区,总面积 3317 平方公里,总人口 230 万。总的来看,这几个城市的经济进展各具特色,其进展模式,在江苏、安徽两省,乃至在全国,都有比较强的代表性,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和启示。录为以下一些方面,以为借鉴。 (一)进展的客观依据与主观努力。苏州,古代与杭州并称天堂。我们也不能不为其今日的进展和变化而惊叹。统计表明,苏州一个地级市,以占全国 0.9‰的国土面积和 4.5‰的人口,制造了占全国 2.4%的生产总值、2.5%的财政收入、7.7%的外贸总额。XX 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工业总产值位居第二,仅次于上海;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居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现在不用说地级城市,就是副省级城市、直辖市,一般的也难以和苏州一比,特别是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其建设和进展,完全是新的模式。苏州的进展靠什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搞经济讨论的同志分析,苏州的进展主要靠三条: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浦东搞开发,大项目到了浦东,中小项目感到在上海成本高,到周边一看,被苏州留住。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进展打下了工业经济的基础。他们那时候形成的四大名品牌,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香雪海冰箱、长城电扇,现在都已经和世界 500 强企业合资。三是抓住了九十年代以来外向型经济进展的机遇。在苏州市境内建设了 5 个国家级的开发区,象昆山,就号称是“自费开发区”。这三条经验,我们感到,比较实在,也很深刻。前两条,区位优势、乡镇企业,是他们进展的客观依据。后一条,抢抓机遇,是他们进展的主观努力。对比苏州,思考**,他们的第一条我们是不容易学到的。实事求是地讲,**并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讲好听点,是连接东西,讲难听点,是不东不西。就近,没有上海那样的经济中心可以依托,省里的“一点一线”也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