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特点教育部考试中心(本期试卷评价转自《中国考试>2004年11—12期。本报有删节》杨炳华翻录2005.1.17物理1.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物理部分试题的形式与结构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难易程度设计合理.各套试卷都没有过难或过易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特别是多数试卷设计的最后一个较难试题(25题)时难度与往年相比有所降低。符合试卷结构的需要,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试卷的总体难度和长度控制得较好,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2.注重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1)物理试题都是单学科试题。没有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试题,这种形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2)各套试卷中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力、热、电、光各部分中的主干知识,如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的规律等,能够较好反映考生对物理学科的掌握程度。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3.试题情境比较新颖.突出能力考查(1)试卷设计注重能力立意。许多试题都是常规题.物理情境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大部分考生都没有陌生的感觉.但试题陈中出新,通过设问方式的改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的题目虽然属于基本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有新意,如第Ⅱ套的16题。第Ⅲ套的18、20题,第1V套的15、21题等。有的计算题,重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特别是考查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分析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如第Ⅲ套的23、24题;第1V套的23、24题。(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科技。许多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从而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套的17题;第Ⅱ套的23、25题;第Ⅲ套的23题;第1V套的19题。试题的设计还注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如有的试题涉及的一些实际装置或事实是课本上没有见过的.需要考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试题给出的相关信息,从而来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将所学知识与新的事实结合起来,理解新事实的物理情景,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Ⅲ套的25题。(3)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考查。几套试卷的实验试题既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又不脱离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实验题分数约占物理总分的15%,有的考查基本的实验能力和独立完成基本实验的能力,取材于《考试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深人考查对实验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如第Ⅱ、Ⅳ套22题;有的要求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或者是考查学生对于试题所给新的实验方案的理解程度,从而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如第1、Ⅲ套的22题。这些试题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4)各套试卷都注重考查对于物理情境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也注意考查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关系,注意运用几何图形、数列等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向题等,但又不过多地在数学计算等方面花费时间,使得考查点更加集中于物理内容的考查。(5)不同试卷的难度有些差别。化学1.重点考查了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1)命题充分考虑到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除全国卷第Ⅱ套第6题化学与生物有联系外。学科界限明确。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既有利于对本学科能力进行较为深入地考查,又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秩序。(2)突出对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均为中学化学最常见的基础知识。试卷重点考查了化学的双基内容。4套试卷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电解质溶液(如离子浓度判断、PH计算)、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有机化学等知识,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载体。测试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加强了知识点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