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刚到二本线怎么报志愿二本线报什么学校最近高考结束,分数和各省市的分数线也都陆续公布,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一次重要人生选择决定也即将开始。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每年到这个时候,朋友、家庭总会有一两个人会向你询问或者咨询一些专业报考的事,让你重温当年高考的场景,也回想一下自己如果当初报考的是另一个选择,人生是不是会更好一点。1.摆在面前的选择人生大事,真的不能自己做主?听家长?听权威?听身边优秀的人?让他帮你做决定?个人觉得,学生在这个阶段,基本上都还没有走出校园,对社会的认知,也停留在父母身上。什么专业,什么学校,什么城市,好多人都不了解,包括很多家长也是一样的。这是时候怎么选择,听自己的?自己的职业是个学生,他只是知道自己是文科理科,文科可以学管理,理科可以学计算机。根据身边的人这么多年过去,无非就这几种:有的人听家长的,有的人听自己的。至于好坏吗,不能评说,有好有坏,只是你的选择在4年前,效果在4年后,或者更长时间才能看到。2.第一类选择,志愿,听家长的安排这类选择,往往是大多数,具体占比,没做过具体数字调查,不过身边人,听父母的很多,以至于很多人后悔,埋怨父母,后悔当初为什么为自己做主。听说过一句话:当你的选择或者决定,超过了父母的能力或者见识,就不要为难他们。是的,高考报志愿的问题摆在年前时,父母学历可能没有你高,见识也有可能也没有你高。他们生活工作的圈子也仅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大学,对专业,也是自己的一知半解,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接受到的消息,往往比父母还要多的,如果自己有主见,有真正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自己做决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父母人脉广,资源丰富,恭喜你,听父母的吧,他们真的为你好,做决定是集合自己前半生的思考深思熟虑的。同时,父母也要强势一些,该做的还是要做的,这个锅,这个埋怨,默默承担就好。3.第二类选择,志愿,听从自己参加过高考并且听自己内心决定的也不在少数,要么父母帮不了自己,要么父母是真管不了自己。自己做决定的人,很有主见,往往也有很强的生命力。即使自己毕业后专业就业不好,也会自己学会调整,因为他们真的没什么可依赖的,只能靠自己。4.第三类选择,志愿,听身边见过世面的人建议。第三类,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井底之蛙,需要身边有跳出去的人,知道外面世界的人,给我们一些自己没听过没见过,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这样的人怎么寻找?为什么要听这类人的建议,他们的建议可信吗?这点我们只聊聊,什么才是有见过世面的人。我们退一步来看,什么是世面?这个世界有很多面,很多层,是多维的。这个世界有许多层面/维度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见过世面是个相对的事情。去过的地方,吃穿的档次,认识的人物,都是世界不同的点到面。但绝不是全部的面。在先前缺乏了解的点和面上有进一步的了解或体验,就可以认为是“见过世面”的程度提高了。不同的人见的那一面和该面的面积不同。有的人对赚钱已经是轻车熟路,但ta可能在家庭中关系破裂了就萎靡不振很久或生了大病恐惧得不行了。有的人可能对生死和人生起伏已经能够看淡了,但ta可能没吃过几道名菜,没去过几个景点。这个问题和人们的追求相关。我们都是在见自己想见的世面,或随着大众见世面。所以,询问见过世面人的建议,都是自己的一些见解,往往会忽略考生的兴趣,辩证的听。辩证的听,好像废话。5.志愿听从兴趣还是就业这个点更难回答了,很多人会说兴趣是老师,兴趣是……,自己搜吧,写作文是网上一大堆。我想问一个问题,你高中前的一个兴趣坚持了几年?或者你人生中的这么多兴趣,那个坚持了下来又坚持了多少年?我个人有点反感志愿听从兴趣的,除非你本身就是专业出身,学美术的学体育类的。听从就业?那什么行业火,就报考什么专业?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网上搜一下就业专业排行就好了,闭着眼选择也就结束了。所以听从就业也好难,现在都知道,一个行业能火五年就不错了,互联网火,在里面的人才能知道真火还是假过。搞经济火?18年过得多惨,你们没体会过。发展太快了,你预知不到四年后的会发现成什么样子。6.志愿,我的两个建议第一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