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义”“双关”辨略|语文文学常识 对一个字词或句子,在一段话中变换其意义,前面用甲义,后面用乙义,使之发生变化的语言手法,修辞学上叫做换义。其情形有二: (1)固定义换成临时义。固定义指词汇意义,它固定不变,在词典里可以查到;临时义指语境临时给予的,词典里查不到。如,小李和妻子去公园游玩。阵风吹来,一粒沙子吹进妻子的眼睛,痛得她直流泪。小张忙送她到医院清洗,折腾了好一会儿才解决问题。小张去结账,身上的三十元钱全用光了,苦笑着对收款人道:真晦气,一粒沙子进了我妻子的眼里,就花了三十块钱。收款人微微一笑:那不算什么,上星期天,我和妻子逛商店,一件皮大衣进了我妻子的眼里,花了我三万块钱。(文中第一个进显然指一个有形的东西进入眼睛,属固定意义;第二个进则指一个东西的影像映入眼里,用的是其临时情境义,两者明显不同。) (2)此固定义换成彼固定义。这些义项均能在词典里查到。如,父亲跟老师谈自己的儿子:请您告诉我,我儿子历史学得怎么样?当初我念书的时候,不喜爱这门课。有次我历史竟然不及格。老师答:历史在重演。(父亲所说的历史是指历史学科,而老师所说的历史是指过去的事实,这两个义项在字典里都能查得到,但例中前后两处历史意义却不同,后者是老师的巧借妙用。) 双关是因语境特别而对某些事物不能明说、不想明说,或为了把话说得曲折婉转,故意利用汉字同音多义的特点,使词句关连表里明暗双重意思,以暗为主,收到言在此、意在彼效果的一种修辞格。情形有三: (1)谐音双关利用同音词关涉到眼前和心里的两种意思。 (2)语意双关利用一词多义来表达眼前和心里的两种意思。 (3)影射双关说话人不将语意锋芒直射目标,而是绕个弯子含沙射影地刺向对方。 譬如,《明史五行志》裁: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瘪。(黄菜叶明指蔬菜,暗指丞相张士信任用的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三个坏人。其中菜是谐音双关,指蔡彦文,黄叶系语义双关,指黄叶二人;秋风起,干瘪也系语义双关,明说黄菜叶遇秋风干瘪,暗指黄、蔡、叶三坏人在风浪中倒台。) 再如:她回到家,发现屋里那位不速之客,正和丈夫谈话。她就在喂鸡时,把鸡食盆一摔,骂起来了:你这只瘟鸡,天都黑了,不往自家窝里钻,还乱窜啥!这一骂,确实有效,那女的知趣地走了。(这里她没有直接谩骂,而是采纳曲折影射的方式,表面上是骂瘟鸡,实际是影射那位不速之客,故属影射双关。) 细析上面所讲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