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哲理内蕴初探《兰亭集序》在文情并茂的声誉之外,又有书圣的法帖,为其增添更加璀璨的光泽。不论在文学还是在书法史上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此文在魏晋玄学盛行的背景下,以实事抒真情,行文自然流畅,一洗玄学的深奥空阔;也为魏晋辞藻华丽,铺陈张扬,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浮夸文风吹进一丝清新的空气。此文中所阐明的”死生亦大矣“的哲理内涵在解说时众说纷纭,下面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一、个性的觉醒,动荡时代文人的普遍情结。魏晋时代是个性苏醒,人的主体意识开始张扬的时代。再加上从汉朝开始的连年战乱,政局动荡不安,文人名士中普遍存在着生命的危机感。古诗十九首中便充斥着“生平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就连大政治家,横槊赋诗的时代英雄曹操,也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王羲之在东晋初年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也无法回避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因此对此文中的“死生亦大矣”的思考,应结合这一思想背景来探讨,使之有思想渊源。
二、对良辰、美景、赏心、雅事转瞬即逝,不可再得的深深惋叹。江南暮春,草木复苏,花红柳绿,加上天空晴朗,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面对如此良辰美景,群贤雅兴四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饮酒赋诗,借诗歌表达舒畅的心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陶醉于自然美景中,释放情怀但就在这愉悦之巅峰,作者忽然意识到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转瞬之间“老之将至”,不禁悲从中来。一悲时光流逝,情随事迁,人的心境随着境遇的不同而变化,像今天如此美好的情境不可重复;二悲时光如流水,多少良辰美景赏心悦事转瞬之间已成过眼烟云,使人不能不感慨伤心;三悲人的寿命长短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终都要归于死亡,和无限的时空相比,短暂的生命中能有几多美好事啊!这正如晏殊《浣溪沙》词中表达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盛转眼成陈迹,相识燕子归来但人的心境已变。曾经的美好就像海市蜃楼,在人的生命中是那样的捉摸不住啊!三、“死生亦大矣”的生命哲理意蕴的探求。生命中的美好情境弥足珍贵,因此,就应该珍惜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譬如“晤言一室”的坦诚友谊;“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