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象征诗论比较讨论 一、结论 放眼西方文学历程,我们发现自 19 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就像一个青春期少女突然之间变换了姿态。脱离了单纯、温驯,变得含蓄、朦胧、深邃却又散发着无法掩盖的另一种光芒,在 19 世纪纷纭出现的众多文学流派中,象征主义又是独据一隅。收回视阈。象征一词是否在中国就一直处于缺席之中呢?在中国古代没有象征的概念,但中国古代的创作与理论中却包含着象征的种种内容。衡量一种理论和创作倾向的标准应看实质性的内容。 二、西方的象征主义 (一)象征的定义及其在西方文学上的流变 象征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文艺学美学概念,它的最初意义与交往、记忆、信物有密切的关联,后来逐渐演化成具有神奇意义的美学概念。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出现在法国,而它最早的先驱却是美国诗人,爱伦・坡,他提出了象征主义最基本的主张,并在理论和创作上给予发扬。前期象征主义更注重追求迷离朦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入到宗教神奇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 (二)象征主义理论 象征主义文论与柏拉图、阿奎那、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对象征主义基本一致的主张是:世界万物深藏着深奥神奇的意义,那才是世界的本质,因此诗歌应该去寻求彼岸的真与美,去制造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自足的艺术世界;文学的表现手法应是象征、暗示:诗的语言指向完美的艺术境界诗意凝聚在形式之中,形式先于内容;音乐是诗歌的属性,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重抽象思维和想象;强调含蓄诗歌风格。 三、神韵在中国 神韵说流程 神韵一词由来已久,但早先却是用在品画中,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神韵说已初露端倪。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速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明清时期,神韵被普遍应用,胡应麟,王夫之等人多次提到神韵。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虽其概念也大体是指与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一类,但并无固定明确的说法。直到大总结时代的明清,出现了王士祯的神韵说,才将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提出来。 王士祯早编选过《神韵集》有意识的提倡神韵说,首先,神韵说强调的是以禅喻诗的意境美。所谓意境,即诗的精神,诗的内在审美特征。其次神韵说所提倡的意境是清幽淡远之境。在王士祯的诗论中,强调意境同提倡清远是密切相连的,强调意境的同时也就是提倡清远的意境,王士祯强调冲淡超逸和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