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老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耀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语文教学又要讲究实,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只活不实,易流于表面花哨;只实不活,又会显得呆板枯燥。今日,我走上这三尺讲台,愈发觉得活和实的有机结合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尤其是上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后。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初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不可避开地受着这种记忆的影响。 在6班上课时,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别句式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想起师父说过,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假如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5班上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别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竞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竞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竞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竞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众所周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