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荷塘月色一 学习目标 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 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 1927 年 7 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2、相关知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