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妈妈”的博爱人生 34 岁那年,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这个消息对于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她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她曾经因此慌乱过,消沉过。迷茫过。可是,她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因为,恐惧没有任何意义,她必须面对现实。经过积极治疗,她很快又返回实验室。继续从事她的科学研究。而对于自己的病情,她把它藏到了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丈夫。 1998 年,她获得了华南理工大学催化专业博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南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病情稳定下来了,一切都很正常。在家里,她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在学校,她是一位好老师、好朋友;在实验室。她又是一位严肃、睿智而又严谨的科学家。她总是那么温柔和蔼而又精力充沛。谁也不会想到她是一位癌症患者。 2003 年,她病情复发。一位癌症患者病情复发就意味着死亡——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病魔侵蚀着她的机体,使她一天天消瘦。丈夫坚持要带她去医院检查。她瞒不住,才告诉丈夫实情——丈夫一下子哭了。他含着眼泪对她说:“你咋这么傻呢?我是你的丈夫,我可以为你分担痛苦和忧愁啊!”她笑着说:“疾病是一个人的事儿,你们谁也替代不了我!不告诉你。就是怕你担心和忧愁啊!”在丈夫的陪伴下,她到上海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央求丈夫为她保密。丈夫含泪答应了她的请求。 她又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她把自己的温柔与才华全部献给了她的学生和她钟爱的科学事业。她担任了本科生的两门课程和研究生的两门课程,同时,还担任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反复的化疗损坏了她的声带,致使她的声音嘶哑。为了让学生们听清楚自己的讲课,她不得不在上课的时候戴上无线话筒。学生们感到惊奇。可是,除此之外,他们似乎没有感到老师有什么变化。她依然是那么和蔼,那么渊博,那么口若悬河。 她用母亲般的慈爱对待学生,用女性的温柔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从来不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指责和无端地批评。在学生做错的时候,她最多会用眼神和蔼的对学生说:“某某同志……”这时候。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老师不高兴了。因为,“同志”就是对自己最严厉的批评。每个学期开始,她总要忙着为那些家庭贫困的新生寻找勤工俭学的岗位,甚至,她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那些特别困难的学生。而在周末。她又要亲自下厨,为她带的研究生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点点滴滴的关爱,让身在异地的学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她的病情不断恶化。可是。她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