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赏析 10 篇听听那冷雨赏析 10 篇 听听那冷雨赏析(一): 《听听那冷雨》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可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感觉就像是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能够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美丽,情韵俱生。 又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殊异,可是尔尔。但在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且更笼上一层凄迷了。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疏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而雨打荷叶之声,则能够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能够说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并且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与眷恋。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安慰心魂的美的雨声,最终也消逝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台北迎来了公寓的时代,所谓的现代礼貌一步步地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空间,美也一步步逝去。阅读至此,好像有一股隐然其中、苦涩悲怆的意味自心间溢出,又好像听到有悠悠钟声自旷远山寺飘然而来,将不尽之意寄寓在言语之外。 听听那冷雨赏析(二):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见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我的观点,他英勇地涉足...